儿童美术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过程,儿童如何认识、如何观察、观察到什么等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美术创作和表达。本文以儿童的剪纸牛作品的表现为入口,探寻儿童的观察方式和视角,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发现融合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步骤,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开展如何将物象重要特征融合在儿童的观察区,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不断丰富其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一、儿童作品的符号创作
1. 对符号的认识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中,符号创作阶段是整个儿童艺术创作表现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既不像前符号阶段那样无序地涂鸦和操作,他们掌握了一些技巧,一些绘画的技巧、表现的技巧,他们会用各种视角进行表现。他们会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创作属于自的图画系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面来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儿童的兴趣关注点是什么?他们对什么主题有探索的渴求?对什么内容有兴趣,哪些内容又被深刻记忆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思考儿童对符号的理解和表达。这是至关重要的。
2. 儿童作品呈现这些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感叹儿童对于这些物象拿捏的角度和尺度,更赞叹他们的表达。图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动物的整个外形轮廓,包括微微张开的嘴巴。头部的角,还有那肥肥的身体。乍一看是一头羊,一头朝天常叫的感觉。一眼看去就发现已经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意象。
在看第二、三幅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造型,但细看又有一点动物的感觉,在前后两个部分有属于自己的头和尾,而此时的腿也只有两条,这个看似奇特的动物造型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这些作品给我们很多的遐想,也给我们呈现了他们的视角,作品还呈现了很多的特征细节。
3. 儿童符号的新认识儿童在这个阶段对动物的这个符号的探究和研究是以描绘这个类别的动物的特征开始,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形象都有头、角、四肢、身体等主要特征,满足儿童对爬行动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他们生活中对动物的认识的再现。儿童的符号创作往往从自认为重要的部分开始,他们首先会观察那些最重要的(对于自己来说),如对动物的理解就是由头、角、身体等部位组成。但是很少关注一些细节。但是有时他们会选择可以表达出来的特征入手,而这些特征更容易让他们表达出来。他们的创作无非是他们对事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借助线和形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符号。这样的作品让儿童的艺术表达更富有表现性,更感性。画面中没有了传统的常见的纹饰,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一种观察视角和理解的表达,并用自己认为重要的符号进行创作。
如图学生的剪纸作品
二、教学分析
儿童从一开始追求的画得像到最后大胆地剪出自己心中动物的形象,这是追求具象到意象的过程,是什么引发儿童在短时间内做出了那样的改变呢?是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儿童的观察碰撞产生的。
儿童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妈妈爸爸指这个动物说:这是什么呀?孩子答道:牛。长期以来一直是这样的经验,时间一长,当儿童看到这个形象时,儿童马脱口而出:牛。在儿童的心目中那个牛”就是他理解的牛,儿童在出生到入学后一直接受的就是这种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引导。这对于儿童来说弊端很多。当儿童遇到不同类型的牛时,他们可能会说:妈妈,这个和牛很像。这是最佳的答案,但是也有很多的儿童看到水牛、牦牛时不会说是牛因为眼前的“牛”和以往看到的“牛“不像。这就是儿童以往观察和观看的认识。
儿童是具有最大可塑性的群体、他们在学习阶段可以受不同的学习方法、思维的引导,因此,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这也就是在刚开始阶段大家看到的作品。回头欣赏儿童在课堂上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中有很多重要的特征和新的东西。这些作品既有原来的一些对形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新的观察和事物的特征,儿童将原有的和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儿童创作。
三、教学建议及思考
一张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深刻地让读者感受到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情感变化,以常规的习惯化的思维为基础的美术作品往往不能打动读者,因为缺少了新的视角和创意,艺术家的表达如此,儿童的表达更是如此。在创作这类作品时,如果我们缺少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的话,儿童就很难获得新学习的成功。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唤醒并调动了儿童原来的生活经验(像牛这样的感觉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来推动。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儿童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成就,因此儿童新经验的获得与否取决于绘画表达的主题是否能让儿童得到共鸣。
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再次介入,并将原来的目标转化成一个个可以说得清楚的话语来和儿童进行交流。在儿童剪牛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会在你走到他面前时问你:老师,你看像吗?老师,你看这是我家的牛等等。对于这些话语,我们教师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和建议。在肯定儿童创作的同时还要给予一些解读,如你当时看到时它在干什么?在哪里?它的身体全部都看到了吗?如果用一个形状和线条来表现它的肚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建议不断地融合儿童原来的认知,同时还将美术的语言和表达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和象之间的转化。除了这些可以还原的建议我们还要不断地开阔儿童的后续思维,可以加入一些想象的元素和空间,让儿童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达成儿童的创作目的。如:这头牛的爸爸在哪儿呢?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样子啊?牛妈妈还有他的兄弟又在那儿干吗?儿童的跳跃性思维在教师一句话的启发下得到了空前的展他们的创作几乎不会再去模仿,而是努力构思自心目中的牛这个主题的形象和场景。
儿童基于自己独特的视角形式,对身边的物体展开观察,由于一些认知还不够成熟和全面,所以,他们只会看到一个大的总特征一些突出的特征。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进行引察,因为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才会产生新的意义 。
|